硫包膜尿素(sulfur coated urea,SCU)是1961年由美國納西流域管理局(TVA)把料發展中心(NFDC)在1-7kg/h小試裝置上開發成功的,并于1967年正式商業生產(Rindt,1968)。
包膜法是用物理方法在料的表面布包物料的方法,其性質與功效均較原來的有所改進和提高
熔料油冷造粒法是將熔體物料噴入礦物油中面冷卻固化成球形顆粒的造粒方法
熔料造粒法的優點直接利用尿素或硝酸銨濃溶液或磷酸一銨半熔料產品進行生產,大大簡化了生產流程;
熔料造粒法利用熔融的尿素或硝酸銨能與璃酸銨或氯化鉀形成低共熔點化合物的特性,將粉狀磷酸銨,氯化鉀預熱后加入熔融的尿素或硝酸銨中,形成有懸浮物但具流動性的熔料
在美國,TVA管式反應器工藝在生產聚磷酸熔融物或溶液等多種途徑中已使用多年,造粒機現在它已廣泛用于磷酸銨系列復合肥和N,P、K復混肥料的料漿造粒工藝。
雙轉鼓內返料造粒法,前蘇聯研究人員卡爾托施金等對噴漿造粒干燥機經過深入的研究后,在噴漿造粒干燥機內壁安裝了返料和分級構件,起到了內分級和部分內返料的作用,省去了外部篩分和返料的許多設備,提高了噴漿造粒干燥機的生產效率。
噴漿造粒法原理在這種噴漿造粒、干燥的工藝中,中和了的料漿迎著轉鼓中固體下落料所形成的簾幕噴撒,形成霧狀飛沫,同時吹入干燥用的熱爐氣
轉鼓氨化?;▋烖c容易操作,便于檢查各生產環節的運行情況,及時做必要的調節,以維持生產正常運行,從而確保產品質量。
復混肥料生產中,全部或大部分物料呈料漿形式進入造粒機系統的生產方法,稱為料漿造粒法。通常是用磷酸、硫酸、硝酸或者這些酸的混酸與氨反應(有時是酸與磷礦粉反應)生成的料漿送去造粒。
加化學反應物料造粒法將化學反應與造粒過程有效地結合起來,并充分地利用化學反應熱來降低造粒物料的濕含量以節約能耗,降低肥料的生產成本。
擠壓造粒法所需設備較少,投資較省,肥料開發中心(NFDC)1987年對發展中國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年產12×104t粒狀N,P,K肥料裝置,擠壓造粒的投資僅為料漿造?;蚧瘜W法造粒的50%
擠壓造粒法是利用壓力將物料直接擠壓成成品的造粒過程,特別適應于熱敏物料的造粒,對輥造粒機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推壓式造粒機;另一種是轉輥式擠壓造粒機。
轉鼓造拉法優點;可以往轉鼓內的料層通蒸汽,這樣提高了造粒物料的溫度,增加了粒物料中鹽類的溶解度,可以實現低水分含量下獲得高液相量以滿足物料成粒所需的液相量,又能降低干燥工序的蒸發水量
轉鼓造拉機原理首先將各基礎肥料先分別進行篩分,上物經破碎機碳碎后再行分,下物送入各自的料斗。造粒系統運作時,各基礎肥料同時從各自的料斗按照配比要求經由計量設備,輸送設備和提升設備送入進料斗